《孙子兵法》十三篇不仅是孙子自己一生作战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先人作战经验的概括,字里行间充满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观点,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天的战争仍不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简要概括起来,《孙子兵法》强调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肯定了事物的可变性;突出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一、《孙子兵法》强调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孙子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得知,要取得一场战役和一个战斗的胜利,不抓主要矛盾是不行的,只有抓主要矛盾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因为在复杂的战争过程中,在变化万千的战役战斗进展中,许多矛盾每时每刻地存在着、发展着。诸如兵力的对比、武器的优劣、双方地形地势的占领、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军心的对比等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内必然有一些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些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才波及、导致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战役或战斗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判断,找出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如孙子在《虚实篇》中所说:“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抓战斗中的主要矛盾,即我们可以避开敌人坚固的工事,来打击他的薄弱之处,以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以便诱敌出动,迫使其离开坚固的工事与我交战,使其失去自己的长处。
孙子所说的“攻其必救”,其目的就是攻其救者,这是他对诸多矛盾的认识和总结,只有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如辽沈战役后为了尽快发起平津战役,毛泽东主席以他特有的战略家的敏锐眼光首先盯上了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不撤离北平,首先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对张家口实施突然包围,并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方针诱敌西援。
1948年11月下旬,我东北野战军悄然将张家口包围,傅作义果然上当,立即派出驻北平丰台35军两个师,怀来的104军1个师增援张家口;从而使我军走活了诱敌西援的第一步棋;紧接着我军对西援之敌进行围歼,又顺利完成了围城打援的第二步棋;这样傅作义为保北平又急调来了天津塘沽之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彻底打破了傅作义的部署,并将傅作义集团牢牢吸引在华北,完成了我军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
在与傅作义集团的这场军事较量中,毛泽东根据傅作义想走不舍、想留又难的心理制定的“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方针诱敌西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利用“围城打援”、“围城拖敌”的这招妙棋,是在解放战争中抓住主要矛盾的典型体现。
二、《孙子兵法》肯定了事物的可变性
在战争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无时不在转化着,这样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有时甲方有着明显的优势(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左右战争胜负的作用;而非主要矛盾的一方由于力量一时处于弱势,往往就要受制于敌,暂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战争也不例外。当战争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时,双方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激烈地较量和斗争就会出现数量的增减,以至产生质的变化,从而使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互易其位置。而孙子在他多年的战争生涯中,已充分认识到战争中这种矛盾的转换规律,并且力争创造条件去促使这些矛盾的转换过程。
如孙子在《军争篇》中所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就是孙子对战场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如果敌方强,我方弱,我方就应该设法以小利引诱迟滞敌人,使敌人从有利变不利,使我方从不利变有利。最终使强大的敌人遭到削弱,达到被消灭的目的。
从古至今的军事家都懂得在战场上捕捉稍纵即逝的作战时机,力求变被动为主动,使矛盾的主要一方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换。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兵强粮足,而曹操兵少粮缺,士兵疲惫,后方不稳,处境困难,明显处于劣势。于是打算退回许昌。这时谋士荀彧来信向曹操献计说:虽然我们处于被动,但袁绍也是强弩之末,被我军阻击半年之久,力量也近乎衰竭,只要坚持,并积极采取措施,局面必将会发生改变。我们应从害中求利,加强防守,乘隙破敌。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并又采用了投诚过来的许攸的计谋,选调马步军五千,化装成袁军,夜袭了乌巢,捣毁了袁绍的屯粮之地,结果使自己的弱势变成了优势,终于打败了兵强马壮的袁绍。
再一个例子就是1947年3月,胡宗南率国民党25万大军对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突然进攻,当时形势十分危机,我军在陕北仅有3万余人的部队,敌我兵力相当悬殊。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党中央当即决定放弃延安,利用我们在陕北根据地人熟地利的优势,与敌周旋,拖住敌人,并寻机歼敌,以彻底粉碎蒋介石“摧毁我党、政、军神经中枢”的狂妄计划。
我军采用“蘑菇战术”巧妙与敌周旋,终于使敌漏出破绽,我军抓住战机,先后在青化贬、羊马河、蟠龙一带三战三捷,消灭敌人13万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迅急扭转了战局,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使解放战争时期敌强我弱的天平很快发生了变化。
三、《孙子兵法》突出了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孙子在他的战争生涯中,不仅强调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而且还肯定了事物的可变性,以及认识问题 的全面性。从他在“兵法”中的每一带有哲理的名言中完全可看出他对战争的分析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孙子在《谋攻篇》中的一句最典型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有孙子在“三十三相敌”中讲到怎样去辨别敌人的一整套方法。正是这些方法和充满哲理的名言,提示和警告了指导战争的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面对复杂的形势要沉着冷静,洞察秋毫;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通过蛛丝马迹了解和分析敌人的动向。因为在战争中双方的争斗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智慧的抗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一个优秀的指挥员要临阵不乱、处险不惊,决不能感情用事,遇事盲动。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狡猾的敌人往往有时也表现出“能而示之不能”,留个圈套布下陷阱诱你上钩。假如你不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能掉进敌人设置的陷阱里。
如《水浒传》第六十回写的梁山头领晁盖不听众人劝告,在对曾头市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行动,率兵攻打曾头市。在与曾头市“曾家五虎”的交战中,先后被曾家军师史文恭和曾家五兄弟的激将法和轮番挑战法所激怒,因而一时性起不能冷静,不听劝阻,求战心切;继而又被曾家派来的冒充小僧人的一个间谋骗入曾家五兄弟的设伏圈内,被打得丢盔弃甲;晁盖本人也面部中一毒箭,不久而亡。给后人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在战争中,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敌我双方的形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认真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去研究寻找今天的战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