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论孙子兵法的趋利避害观
2012-7-16 来源: 作者:黄红 王明玉


    《孙子兵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对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13篇凡6072字,孙子从头到尾用了浓彩重笔论述利害,把趋利避害观贯穿于通篇,构成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因此,全面分析研究孙子兵法趋利避害观的深刻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目的就是为加快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就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传承传统文化作出的新动员、提出的新要求、指明的新方向、确定的新目标、制定的新规划、布署的新任务的贯彻落实,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趋利避害的哲理是矛盾统一
     孙子在《计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确定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提出来,要求人们高度重视,不可不“察”。这里的“察”其主旨就是全面考察战争福祸利害、计算作战成败得失,最终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孙子在其兵法13篇中从不同的角度,逐一展开论述,如《作战篇》“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谋攻篇》“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军争篇》“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九变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地篇》《火攻篇》均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等。正是因为孙子自觉地遵循了朴素的唯物史观,坚持了利害始终相统一性思想,在兵法中反复强调利害关系,以此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所以,孙子兵法才成为古代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千百年来常用常新。
    1、趋利避害是统一的
    孙子认为利害作为战争矛盾着的两方面是对立统一、共存共亡、不可分割,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完全符合辩证法和唯物论。惜墨如金的孙子围绕着利与害的关系,就使用死生、存亡、阴阳、寒暑、远近、徐疾,险易、广狭、佚劳、钝锐、周隙、亲离、胜负、速久、进退、利害、迂直、众寡、多少、虚实、奇正、强弱、静动、饥饱、攻防、己彼、高下、迎背、贵贱、赏罚、刚柔、内外、怒喜、愠说等大量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孙子总是坚持正反二点论,从不只讲其一,不计其余。在利与害的辩证关系中,利中有害,害中有利,亦利亦害,利害一体是客观存在,人们是不能随意生硬分割的,只能是在遵守利害一致性的前提下,做好特定条件下的利害转化与转变工作,利害相衡,取重利弃重害、舍小利取小害、求大全。这也就是为什么战争双方总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消灭对方,保护自己,但最终总是互有伤亡的原因所在。
    2趋利避害是可变的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作战双方的强弱优劣只是特定条件下的短暂的相对状态,总是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相互转化,不断发展的,是动态的过程,变化发展是永恒的,是绝对的。孙子认为:“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 “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告诉人们作战趋利避害不能墨守成规,教条呆板,必须紧跟战场形势,随机而变,变的越快,越符合战场的实际,越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抓紧了趋利避害的实质。
    3、趋利避害是可控的
    作战的利与害是客观的,是不因人的主观好恶而存在,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在种害面前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相反,人们正确地认识了战争的规律,掌握利害的辩证关系之后,可以顺其势而为,引导利害的变化方向,向着利已方向发展。对此孙子认为战争可“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这五个方面就可预测战争的发展变化趋势。明确告诉人们“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这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通过人的智慧控制利与害的转化,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实现全胜。对于如何掌控利害的发展,孙子更是有良方妙法,那就是任势而不任人,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表现了极其睿智的唯物史观。
    4、趋利避害是可算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武圣的孙子更是深知其理, 在兵法中反复强调战前成败得失的计算,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观点,就是强调战前计算计划的重要性。对如何计算,孙子有明确的论述,指出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些都反映出孙子对趋利避害是可算的认识。《地形篇》告诉人们通者、挂者、支者、隘者、险者、远者六种地形,是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九地篇》提出在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地域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和全军士气,都是将帅必须要慎重考虑的。所以孙子在《谋攻篇》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之后,又在《地形篇》再次重申“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都显示了孙子对利害关系可知、可算、可测的思想。
 
    二、趋利避害原则是道法自然
    世界的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们需要自由、国家需要富强、社会需要繁荣,这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要总是相矛盾,使世界始终处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利害冲突、矛盾交织的状态之中,团结友好、协作互助、发展进步与对抗竞争共存,不和谐的因素始终存在,和谐只是相对的。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孙子主张趋利避害原则是道法自然,强调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自觉地各循其“道”,包括人性之“道”、社会之“道”、自然之“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社会的需要,实现个体、社会、自然的有机统一。
    1、趋利避害要符合人性
    人作为世界的主人,消灾造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因此,孙子兵法要求人们在趋利避害过程中贯彻的首要法则就是符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给人以最大的自由和满足。孙子认为人性有基本活动规律,规律只能遵守,不可抗拒,比如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人如此。正是因为对人性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孙子又进一步作了论述“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提醒人们只有顺应人性的活动规律,通过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养精畜锐提高战斗力和增强应变能力的方法,才能达到致胜。与孙子同时期的孔子也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持人本思想,倡导人们在追求幸福和自由时,都必须把人的本性放在首位,这里的人既包括自己本身,也包括他人,是人类全体,决不是狭隘的局部或者说个体。那种片面在认为趋利避害就是追求局部利益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得到的是蝇头小利,损害的是大家利益,违背了人的天性,最终结果是只能是祸国殃民、自取灭亡。
     2、趋利避害要符合天道
    天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常与人道对称。人们常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人们自觉地遵循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顺从民心民意,理顺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全社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和谐状态,让人民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到了民心就是遵循了天道。对此孙子是人有清晰的认识,简要论述为“道者,令上与民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随后又把“主孰有道”作为判断胜负的七大标准的首要标准。孙子反复论述道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就是因为道者事物之本也,代表的是正义,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背离道这个根本。遵循了天道,就是代表大家的利益,坚持了正义,反映了整体诉求;就会民心所向,彼此间同利,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谋发展;就会避免了各自为政、各谋其利、社会无序、贻害天下的混乱局;就会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社会趋向和谐,各种社会关系融洽顺畅,真正实现趋利避害的最终目的。
    3、趋利避害要符合地理
    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顺应了自然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违背了自然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孙子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和推广者,《计篇》经之五事中就有天地二事;《形篇》有“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军争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是论述作战必须遵循地理自然规律。在《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四篇专门论述行军作战要因地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形地势,采取不同的作战对策,把地理的优势利用好,做到天时、地理、人和的完美统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用兵作战的至高境界,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只有符合地理,才是最好的趋利避害。
 
    三、趋利避害的目的是社会和谐
    和谐的基本含义是融洽、调和。古代先人就十分向往和谐的社会,在生活中自觉地追求和而不同、和睦共处的和谐理念,认为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互利、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孙子的趋利避害思想始终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顺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谐理念。虽然形式上讲的是兵法,实质上却是强调天地人的全面和谐,追求的是大同,担当的是道义,化解的是社会矛盾,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佳组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谋福祉,与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一致的,是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是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
    自身的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在冷兵器时代,将作为军中主要成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在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战斗力强弱。所以孙子对统帅兵士的将领作了着重论述,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从五个方面论述将领的全面素质,用现在的话讲将领应当是复合型人才、通才、全才,是全面素质过硬的人才。与此同时孙子也认为“兵众孰强、士卒孰练”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兵将自身素养是否完善,都是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由此可见,讲究个人自身素质的全面过硬、和谐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是孙子兵法的题中之意。
    二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是常说的人际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是和谐团结的人际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对此孙子从正反两方面作了详解,首先是从正面论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胜法宝,其“道者,令上与民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都是讲述了军民团结一致、官兵齐心协力、君臣同心同德,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糜。其次是《用间篇》从反面论述破坏对方的团结和作,使敌离心离德,形同散沙,达到釜底抽薪、削弱对方战斗力的目的。
    三是实现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战争是国力、军力的对抗,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抗衡。当社会关系发生矛盾无法调和时便爆发战争,又是通过战争消除矛盾,重新理顺各种社会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作战篇》开篇就直接列举了战争的巨大财力耗费,“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孙子之所以着重论述战争的巨大的破坏力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严重灾难,其目的就是告诫人们慎战,自觉地遏制战争的爆发,不轻易开起战争的大门,更不能穷兵黩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孙子又为人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就是功夫用在平时,要修明政治、严格法制,从严治理,搞好政治,处理好内外的各种关系,以积极的方式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最终把人类带向持久和平与繁荣,这实际上就是强调社会和谐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是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置身于自然之中,是无法摆脱自然的限制,只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千百万年来,人们都是自觉地遵守这一原则,努力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行军篇》“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地形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九地篇》“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这些篇目的论述,都集中反映了自然地形与军事战争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利用周围有利的地形进行作战,折射出个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从利与害的角度阐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五是实现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孙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期,各诸侯国长期相互混战不已。各国为了达到保存壮大自己目的,积极地推行对外交往,以期争取到一个于己有利的良好外部环境,当时比较著名的外交活动就是的连横合纵。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孙子《谋攻篇》就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调“谋略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争于天下”是维护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最佳谋略。军事行动只是实现政治的手段之一,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政治,把伐兵、攻城视为万不得一的下下策。爆发战争往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由此可见,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国际关系融洽,才能互惠共赢、和谐持续发展,真正地实现趋利避害的夙愿,这是古今中外共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黄红    王明玉)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