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学者论兵 > 正文
《孙子兵法》与齐长城
2014-3-13 来源: 作者:李继生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之大成,而齐长城则是两位兵法家论述战略、战术的战例实践基地。一部齐长城的历史,就是一部硝烟弥漫的春秋战国史。齐国兵法文化思想,上承《周易》、《太公兵法》、《老子》、《管子》,下启历代兵家兵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吴齐两位孙子兵法的思想渊源就是儒家经典《周易》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战争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天人合一、刚柔并举的辩证哲学原理,从而引发出《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而治”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战略方针,形成齐国自姜太公至孙膑兵法思想核心。这一切均在齐长城的主动防御和综合性功能上得以体现。
     一、《孙子兵法》与齐长城建设的战略思想
     太公《六韬·论将》:“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管子·参患》认为:军队与战争是“尊君安国之本”。《孙子兵法》承其上而在《计篇》中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膑兵法·见威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这些一脉相脉的思想,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无为而治”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但是战争必须依靠人民,顺应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所以《六韬·文师》:“道之所在,天下归之。”《管子·霸言》:“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孙子兵法·始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战争和仁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想使双方矛盾达到统一与平衡,即“欲王天下”,必须“厚德载物”、“举之必义”,还要国富民强,以财富为基础。《管子·七法》:“财不盖天下,不能王天下。”
     齐长城自黄河(原济水)东岸,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包括已发现的6条复线,延绵690多公里,其基址与墙体底宽10~15米,高8~12米,估算原土石方约8000万立方米。这样庞大的建筑,没有民众的支持和丰厚的物质财富是难以建成的。所以齐桓公登基后就着手实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战略目标,而齐长城的建设就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军事设施。这即是称霸的“定心丸”,又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巨防。
    关于齐长城的建置年代,虽众说纷纭,但我以为这是齐桓公称霸的产物,西段的始建年代至迟是晋之联军伐齐的公元前555年之前。其一,《管子·轻重篇》早有定论:“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并有“阴雍长城之地”。后来,被疑古派定为“驳杂不纯”、“尤复鄙俗”,但方家不可忘记:《史记》对吴孙子、齐孙子兵法记之甚确,而且言三皇五帝“其所表见皆不虚”。后来两部兵法重见天日,五帝之“传说”也被考古发掘证实“皆不虚”。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司马迁在《史记·序言》中的忠告:“不离古文者近是。”古文即指春秋战国时的篆文,言之与古文献记载相符的便接近正确。其二,“齐筑防以为长城”,春秋战国时称长城为防,所以张维华在《中国长城建置考》中认为:“防即长城,长城与防为一物之异名矣。”王铁军也在《齐长城与春秋商战》中说:“防与长城在历史文献中两两并存。”防,原为挡水的土坝,后来成为兵防,最早见于晋之联军伐齐:“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其三,济水、黄河多次变迁。济水源出河南济源王屋山,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与山东交接的铜瓦厢决口北徙,夺济水之下游入海,故道变迁。所以西段之首的广里村古防门和夯筑土长城必然有所游移,故而土筑城基并非原物。其四,笔者在齐长城踏察中,捡到了不少地表文物,并调查了沿途的出土文物信息,具有一定的断代参考价值:在西段土筑城址以东的陡岭子和马山西北的杜家寨城堡内,均发现商、周时期的灰陶豆柄、罐、筒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盆底、豆盘、瓮口等灰陶残片;在肥城复线城址上,捡到了春秋晚期的夹砂灰陶片;在临朐嵩山复线城址下,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青铜器、兵器、擂石等;在沂山之阳的泰薄顶巨石缝隙中,有战国灰陶罐、盘之残片;在沂水和胶南,发现了春秋战国的灰陶片;安丘七支箭村农民在城址上种地,刨出了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器接头;在诸城马山北坡城址内,曾出土战国早期或春秋末的刻图石;清光绪年间,在胶南六汪镇周村北长城岭下,发现春秋时齐国“荆公孙敦”青铜器;清咸丰年间,在胶南灵山卫齐长城下的古城旁,出土了战国时以地名而名器的量器“左关和”青铜器等。“左关”即今之小珠山西峰下的长城遗址西峰关,说明西峰关早于量器。
    人类社会自文明肇始以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劳民伤财之举,故兵家慎之又慎。《管子·七法》:“因粮于敌”、“军无辎重则亡,无粮则亡。”《孙膑兵法·见威王》:“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尽管君王与兵家慎之又慎,但是为了以战争遏制战争,他们还是修建了齐长城。这更进一步说明齐长城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利害关系。
     二、《孙子兵法》与齐长城的建筑特点
    《孙子兵法》继承姜太公“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战略指导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孙膑则承上启下,其《势备》云:“凡兵之道四,曰陈、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这就是因地制宜,奇正多变,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这些战略战术在齐长城的建筑设计、建筑特点上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齐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原与谷地为土筑,丘陵地带为沙土混筑,山区为石砌墙体,体现建筑特点与军事思想的一致性。墙体设计主要是由梯形的堤防发展而来,故平原、谷地多为高大雄浑的土筑梯形墙体;山区为石砌墙体,随山就势,高上加高,险上加险,故墙面多为垂直的;特别险要的悬崖峻峰就以山险代城。这样的墙体,对内而言,望之固若金汤;对外,敌人见之,望而生畏。就城墙而言也是奇正多变,沿线发现了很多双面墙体、护坡墙体、加固加险的特殊墙体,还有在墙体外侧再附加锯齿形墙体。在古城堡中也是如此,有双层的、多层的环形城墙,在里面形成一个同心圆体,中间的突兀高地设指挥中心。
   齐长城不仅有主线,而且还有众多的复线,层层设防,目前已发现了6条复线。如穆陵关和青石关一带,不仅有复线,还发现复线之外又有复线,难怪当地百姓传说:当年楚王伐齐攻下第一道长城即伤亡过半,问其老百姓,均言“齐王修了十条”,楚军闻声而逃。
齐长城是以长城为主线,点线结合、将士结合,功能齐全,联合作战。各军事要地和南北大通道谷口,也是层层设防:关隘、防门、便门、城堡、兵营营房;在城内外制高点上或平缓山坡上建烽火台、了望台、练兵场、跑马场、点将台等,形成共同御敌的综合性战场。这些复杂多变、因势而设的建筑群,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妙设计,也是孙膑“弱之胜强,柔以胜刚”的实践。
    另外,在齐长城建设上,还有一个积极防御的超凡设计:一般在险峻的峰峦上所建长城,是沿山脊线前行,而较为平缓和开阔的峰岭上则利用山脊线的阳坡,将墙体建在与山脊线相距50至80米之间的陡险处,墙之阳面为规整的高墙,极为壮观,而阴面或有低矮石墙,或无墙体与山坡持平,墙体内填充沙石。这样不仅节省材料与劳力,还可形成双重城墙的效果:和平时,齐军将士居高临下,可分别在城墙和山脊线上俯瞰敌军动向;战时可利用山脊线到城墙的这段山坡展开猛烈冲杀,对敌形成泰山压顶之势。这就是《吕氏春秋·不二》所说:“孙膑贵势。”既实践了齐国兵家一贯主张的速战速决,也实现了《孙膑·威王问》所云:“以一击十,有道乎?”孙膑坚定地回答:“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便能轻而易举的“举兵绳之”。
     三、《孙膑兵法》与泰沂山区齐长城
    众所周知,齐长城西首是由水防变为兵防,而向东进入山区后直达入海口,这之间的峡谷通道之关隘亭障,一直发挥着军事兵防与商贸关卡的双重作用。自太公立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商品经济,通货聚财,富民强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遂成大国”。齐桓公继位后即与管仲同心协力,实现了“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目的。在这过程中,这些关亭即是纳税、查税的关卡,也是军政联手保护商贾安全与利益、打击非法走私与盗贼抢劫的据点。后来兵事渐多,经重修加固后派重兵把守,主要功能成为阻挡敌军战车和对敌出征讨伐的要塞。
     战国中期,齐威王登基,正值“诸侯并伐”,孙膑提出了“战胜而强立”的政治军事理论。威王为振兴齐国、称雄诸侯,便奋发图强,改革时政,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史记·苏秦列传》称齐“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从而又成为列国之强。这时,孙膑被任命为军师,战场上不仅由车战变为骑兵,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式武器:“劲弩趋发”、“厄则多其弩”,弩较之弓箭更为强劲,可远距离杀伤敌人;又有先进的投石机,借用机械更能击杀远处的敌人。在这新形势下,《孙膑兵法》:“险则多其骑。”他运用骑兵,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作战的机动性、灵活性、突发性和冲击性。孙膑深知“齐号为怯”,强大的楚国北上,紧逼齐之南境,泰沂山脉的天然屏障已失去了原来的威风,难以阻挡快速进攻的骑兵和先进的武器,所以齐威王按照《孙膑兵法·威王问》:“用兵无备者伤”的警告,将峰峦、关隘、黄河、黄海连为一体,“筑防以为长城”,使其成为巩固国防的铜墙铁壁。
     孙膑一再强调战略进攻,“必攻不守”。《孙膑兵法·八阵》言:“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威王问》:“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这就充分发挥了长城巨防的作用,在这里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战役、著名的会盟。所以一部齐长城历史就是一幅齐人争取和平、保家卫国的历史画卷。如今,齐长城沿线留下了很多与孙膑有关的地名、古迹、传说等。在长清马山之西,为春秋清邑,《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为息故、国书、高无平帅师伐我及清。”这里有个陈沟湾村,紧靠齐长城,周围是连绵的山崮,村西有分师庙遗址:传孙膑与庞涓在距此25公理的东南方学成村同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率军在分师庙分手,故后人将学兵法处命名为“学成村”,在分手处建庙纪念。在临朐齐长城复线所经的嵩山之阳有“孙膑栖洞”、“孙膑炼丹洞”、“孙膑卧牛洞”等遗址,至唐代太宗东征时,兵部尚书李靖从征至此时,曾凭吊孙膑故迹,并在此研读兵书,题写“嵩高遗峰”四个大字。在莒县长城岭下,也有孙膑洞,传为马陵之战后孙膑隐居于此。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为齐威王的修筑长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一个个“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必攻不守”的辉煌战绩,实现了“天下服”的争霸目的,使齐国继桓公之后进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作者为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齐长城研究会会长)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 赵承凤执行会长入北大讲堂 纵论齐鲁文化与
 热点导读
· 《中国古代心战》首发式在山东济南市举行
· 赵承凤执行会长入北大讲堂 纵论齐鲁文化与
· 关于第八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的工作汇报
·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 《孙子兵法》的“修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孙子兵法》与人生感悟
· 《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
· 论曹操的军事才能
 相关信息
· 《孙子兵法》与人生感悟
· 《孙子兵法》与齐长城
· 《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
· 略谈《孙子兵法》文化现象与开发
· 《孙子兵法》的“修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 论曹操的军事才能
· 尽展才华:诸葛亮择主刘备的主要原因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